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城市美學擋不住洪患噩夢

其實早期高雄市幾乎是每雨必淹,因為排水設施幾乎未做,大多數的都市計畫道路未開;爾後大力開開闢道路,連帶也配合建了不少下水道,讓市民不再飽受淹水之苦;之後的推動雨水與汙水下水道分流,除了全面興建雨水下水道工程,更投下可觀人力與財力於污水主幹管、次幹管的興建,以避免家戶污水及廢水排入愛河,這也是後來愛河水質改善、河岸景觀具有親水性的主因。民國八十七年高雄市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主政下的高雄市政府標榜所謂的城市美學,全力展開美化市容景觀等看得到的速食工程,這些花費不多、施工期限不長、在短時間就可立竿見影的美化工程,是以景觀改造、燈光裝飾為主體:包括城市光廊、光之塔、愛河之心等,都是城市美學概念下的產物;當華燈初上,五顏六色的絢麗燈光真令人眼睛一亮,到處可聞高雄變美的讚歎聲;然而,夜晚的高雄雖變美了,但許多基礎建設工程也被忽略了。近一年來,高雄市政府致力於公園綠地改造,亦是城市美學的延續,寧葳說:但城市美學真僅是綠美化及聲光而已嗎?災後的滿目瘡痍甚至登革熱疫情是城市美學政治風潮下的產物是美嗎?風災水患將種植二十年的巨樹摧毀,更何況是季節性草花?
作者說:其實無論是下水道的興建或清疏維護,都是看不見的地下工程,急功近利的政治人物豈肯興辦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地下工程?高雄市這次淹大水,身陷水患的市民或許可以對市容美化的背後真相認真思索一番...    ~正修科大副教授 王玉佩        寧葳摘自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